跳到主要內容

權力?領導力?傻傻分不清楚



自從當了小酒館的工程部主管後,管理上產生了一些力不從心的情況,在 CEO 花水木的推薦下接觸「寧向東的管理學課(得到APP)」,每天大約十分鐘的管理學相關音頻配上課後作業,滿符合工作繁忙的現代人,用中午吃飯或是通勤的時間便可聽完,晚上工作吿一段落時,再好好思考課程中提出的問題,透過思考得到更多收穫,之後會在這裡持續分享我聽到覺得還不錯的管理課程內容(揉合自己的看法)。

究竟要怎麼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呢?我想辦法無非就是精進自己的領導力,所以我第一篇就來探討一下權力和領導力的相對關係(主要對應 「寧向東的管理學課」第 26 講)。

權力不等於領導力

很多人認為當了領導,行使職位賦予的權力便有了領導力,其實並不然,行使權力不等於具備領導力,我們接著剖析一下權力這個東西:

按照古典管理學的定義,權力分成五種,而職位帶來的權力大致上有三種:

1. 法定權力:指派下屬工作,指導他們工作細節的權力
2. 獎賞權力:透過獎賞激勵下屬的權力,甚至決定其報酬的增減
3. 強制權力:若不滿意下屬的工作表現,提出批評,要求其改善的權力,若遲遲未見改善也有懲罰他們的權力

感覺以上這三種權力就足以使下屬配合,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沒有這麼簡單,回想一下學生時期,學校裡成功的老師靠的是校規約束所以學生必須坐在位子上聽課,還是因為教得好學生自然認真聽課?按照上述三種權力,如果缺課現象嚴重,老師可以訓話、點名、增加小考次數、提高考試難度... 等,但上述作法往往會引來學生的反感,最後學生是基於對權威的懼怕而來上課的,人坐在那但心不在焉,授業的初衷很可能沒有達成。

要解決上面的困境,我們考慮權力的另外兩種來源:

4. 專家能力:領導者在某個領域夠專業,讓人服氣願意跟隨
5. 個人魅力:一些個人特質(相貌、談吐、性格... 等),讓下屬與之互動時感到愉快,願意追隨

以上兩種權力和職位無必然關係,且因為這兩種權力來源不需組織賦予職權,對追隨者的影響力更大、更持久,會真正走入人的內心,所以寧向東老師在這邊稱它們為「更高明的影響力」。

為了加深印象,課程裡提到大陸著名的英語培訓學校「新東方」剛創辦的時候,曾有一位北大的老師來代課,學生不買賬,紛紛表示聽不下去,創辦人俞敏洪約談他時,老師這麼說:「我在北大就是這麼講課的,你應該要嚴格要求學生才對」,俞敏洪說道:「過去是北大請你,現在是學生交錢請你,他們既是你的客戶也是你的雇主,他們希望你的課專業又生動有趣,如果你做不到,不好意思,請你走人」

北大賦予老師職權,所以老師可以動用這個職權要求學生守秩序,但在補習班,學生從下屬變成客戶,這位老師便沒有職權可以動用。有時候你希望別人順從,以達成組織賦予的任務,但有時組織所賦予的權力要嘛不存在(如上面北大老師的案例),要嘛處於一個曖昧狀態,不一定方便行使(如菜排長要去管老兵),此時透過「專家權力」和「魅力」去影響被管理者,使其願意跟隨 ,從而達成自己的目的,似乎是成功率更高的一種選擇。

權力濫用的後果

就算領導者職位賦予權力是足夠的,但如果時時刻刻把這種權力當成要求下屬順從的主要工具,日子久了就會成為討人厭的領導者,和下屬的關係會因為這種權力的過度使用而扭曲變形,會發展出自戀情節,收不到真正的意見反饋,搞不清楚下屬講的是真話還是逢迎拍馬,在大公司可能還行,畢竟樹大好乘涼,中低階主管的決策並不會真正影響大局,但在新創公司或中小企業就必須審慎以對。

領導者的特質千百種,但學者透過研究找出一條公認的,好的領導者所需具備的特質,即超乎常人的自信,這邊所謂的自信比較偏向「個人的安全感」來解讀,有了這種安全感,領導者不怕下屬翅膀硬了自立門戶,所以不吝培養強手,管理風格往賦能的方向走,所以他的組織可以越做越大。

而內心缺乏自信的領導者,則會養出一堆逢迎拍馬的人,或是特別順馴、謹小慎微的人,凡事都必須仰主管的鼻息,這種領導者往往會特別在意自己的形象,這種形象僅存在在他個人心中,躲在這層面具後,他可以獲得足夠的安全和滿足感,並會產生出自戀型人格。而把視角拉遠一點來看,這樣的主管在用人上會出現任人唯親的現象; 判斷別人做事的標準是別人是否服從他的個人偏好,如此他的價值標準很可能會失去公信; 為了展示自己的權威過度使用職權,讓員工很不快樂,創造一種有高度破壞力和殺傷力(對創意、工作熱情皆然)的職場環境。講到這裡,我們了解到職位權力的濫用可能會對組織文化造成多大的影響。

結語

寧向東老師在課程的最後,對領導力下了一個結語(定義):存在於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的一種施加影響的關係,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因為靠一個人無法達成某種願景,所以需要一群人形成有效協作的組織,任何的組織都是由一群獨立個人組成,所以需要領導者去引領,否則群龍無首,無法形成有效協作。領導者完成這個任務的基礎,不僅得依靠職位帶給他的權力,也要有效的利用超越職位權力的影響力,領導力是一種影響力。

最後老師拋出一句 GE(通用電氣公司)的前 CEO 威爾許說過的名言:「當你成為領導者之前,自己的成長是成功,當你成為領導者之後,幫助他人成長才是成功。」很有味道的一句話,不曉得你讀完想到什麼?

先寫到這邊,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演講摘要] 組織變革中的模式與迷思(下)

延續上一篇「 組織變革中的模式與迷思(上) 」,這篇我們繼續來看看有哪些有趣的觀點。 Myth #3:If I just had enough power I could make people change. 第三個常見迷思是 -- 如果我是主管、CEO 那麼我就可以促成別人改變(要是你不敏捷我就解僱你),用威脅的確會造成改變,但僅只是表面遵從(compliance),內心並不相信,無法讓員工真正獻出他的精力、創造力、創意... 等全心投入(commitment)他只是做,因為他必須做。 老闆多半希望員工「投入」而非「遵從」,當你掌握群眾的心,這才是你擁有力量的時候,當員工只是一昧「遵從」,此時用於監督的費用(間接費用)會越來越大,非常貴(例如:微軟在某個時期會為每個工程師配置測試師,軟體維護的費用隨時間過去有增無減),因為人們會假裝做那些你希望他們做的,但實質上並不認同,此時檢核的成本很高。作者這邊提出「與成功有約」一書中的金句: You can buy a person's hand, but you can't buy his heart. His heart is where his enthusiasm, his loyalty is. You can buy his back, but you can't buy his brain. That's where his creativity is, his ingenuity(獨創性), his resourcefulness(機敏). 你無法透過「遵從」得到上述這些。要讓一個人完全投入,你得要解釋  新觀念對他個人有什麼好處  才行。採用新觀念時,群體會分成五類人,採用時機不同: 1. Innovators(2.5%):This is new so it's cool.  --> 那些一開始就非常喜歡新概念的人。 2. Early Adopter(13.5%):It's interesting, but I want to learn more.  -->  具開放態度,要看過提出的證據和事實、誰採用過,再來決定是否跟進。 3. Early Majority(34%):I want to know what oth...

敏捷的世界需要一聲驚嘆 - AHA Manifesto(下)

究竟新創公司應該維持怎麼樣的節奏最有利於創新?最後的結語更加精彩,是 Daniel 這三年創業在不斷嘗試中歸結出的心法,我想對於每一個產品人、商業策略制定者,乃至於工程師都很有幫助: AHA Inhibitors(抑制創新的因素) Prediction & Perfection:過早試圖預測與最佳化、加入很多 KPI 和 Metrics(衡量指標)、加入很多組織架構,這些都會讓事情變得不好玩,Daniel 的玩法是有了想法要搞獨奏,不依賴他人能力、自身快速迭代,他稱之為「Playful Solo」,就像一個人在獨奏某樣樂器似的那樣忘我,當然啦,我覺得這點會隨著組織狀況和個人能力不同而不同,一個多元能力的人要搞獨奏容易,但一群人要同時進入這種狀態,能一同往好的方向創新,那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但不論組織大小如何,就個人經驗來說的確過度預測和最佳化多半只是為了讓自己安心而已,並不能為事情帶來實質幫助(還記得 之前這篇 寫的暑假計畫表嗎?)。 Knowledge Shield:這邊指的是組織中有太多的專家,他們對於某項東西已經太熟了,以至於對任何創新的點子都多少帶有成見,讓一些想法在萌芽階段就被各種抨擊打掉了,所以他認為組織中應該要有專家 / 創新者的平衡,不具備專業但具備研究辦法的人是很需要的。 Concrete Reasoning:要有推論,但不要鑽牛角尖,決定論也會扼殺創意。 Velocity vs Speed:追求速率的同時要看看是否在正確的方向上,否則速度再快,方向錯了也無濟於事,去思考看看你的工具箱中是否有不同維度的工具,而不是用人工去拼,如:把 Jenkins 自動部署轉個彎,便能自動化生成多國語言文章。 AHA Manifesto(創新宣言,仿敏捷宣言格式 XD): Trivial & Detail over Big & Abstract:瑣碎的具體細節 勝於 大且抽象的概念,捲起袖子去做很多具體而微小的事,不要整天吹高大上的概念。 Continuous over Do It Once:連續性的執行 勝於 一次做完(他會一件事先做一點,想一陣子再做一點,很像敏捷的小量快速迭代),做很多重複且具聽的事。 Shortage over Abundance:匱乏 勝於 豐裕(窮會逼你想到變通方法,有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