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演講摘要] 組織變革中的模式與迷思(下)


延續上一篇「組織變革中的模式與迷思(上)」,這篇我們繼續來看看有哪些有趣的觀點。

Myth #3:If I just had enough power I could make people change.

第三個常見迷思是 -- 如果我是主管、CEO 那麼我就可以促成別人改變(要是你不敏捷我就解僱你),用威脅的確會造成改變,但僅只是表面遵從(compliance),內心並不相信,無法讓員工真正獻出他的精力、創造力、創意... 等全心投入(commitment)他只是做,因為他必須做。

老闆多半希望員工「投入」而非「遵從」,當你掌握群眾的心,這才是你擁有力量的時候,當員工只是一昧「遵從」,此時用於監督的費用(間接費用)會越來越大,非常貴(例如:微軟在某個時期會為每個工程師配置測試師,軟體維護的費用隨時間過去有增無減),因為人們會假裝做那些你希望他們做的,但實質上並不認同,此時檢核的成本很高。作者這邊提出「與成功有約」一書中的金句:
You can buy a person's hand, but you can't buy his heart. His heart is where his enthusiasm, his loyalty is. You can buy his back, but you can't buy his brain. That's where his creativity is, his ingenuity(獨創性), his resourcefulness(機敏).
你無法透過「遵從」得到上述這些。要讓一個人完全投入,你得要解釋 新觀念對他個人有什麼好處 才行。採用新觀念時,群體會分成五類人,採用時機不同:
1. Innovators(2.5%):This is new so it's cool.  --> 那些一開始就非常喜歡新概念的人。
2. Early Adopter(13.5%):It's interesting, but I want to learn more.  -->  具開放態度,要看過提出的證據和事實、誰採用過,再來決定是否跟進。
3. Early Majority(34%):I want to know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 早期追隨者,由於看見很多和他一樣的人也做了,有獲得效果,所以採用。
4. Late Majority(34%):If I have to. I guess. --> 到後期不得不採用時才會行動(好吧,如果我必須的話),很長時間才會接受。
5. Laggards(16%):We've always done it this way. --> 落後者,不論多少人採用都不會採用。

很多人可能在別的地方有看過這個理論,這邊講者提出比較新穎的觀念是:

  1. 為了生存,演化心理學造成一個群體裡有這些類型的人,例如原始部落該不該嘗試一個新的食物?如果全部人都是創新者,那麼很可能因為一個有毒食物就導致群體一下子就死光光,如果全部是落後者,那麼人類永遠不會有演進,面臨環境丕變時也容易因為過於守舊而全部被淘汰,所以應該聆聽不採用者的想法,並將其視為常態。
  2. 每個人在不同議題上接受的快慢不盡相同,不會一直扮演一樣的角色,沒有人永遠是領先者,很可能只是這個新概念上是。
舊的想法:我如何擺脫那些落後者?他們擋住我的去路!
新的想法:這其實是為了對抗演化造成的,關乎生存,其實是好事,它保護了人類免於滅亡。每個人的想法和行動都是相同的,這不是我們一直以來運作的方式,更好的方式是讓人們選擇自己想扮演的角色,不要強迫每個人都要按照同樣的步調採用新概念,如此便可讓那些創新者展示未來在哪裡,也可讓落後者展示過去作法的優勢,尊重每個採用速度的群體,他們都能有一些貢獻。

Myth #4:Skeptics, cynics, resistors -- THOSE people must be BAD or STUPID or BOTH! Ignore them!

很多人將落後者當成推動新想法的阻礙,他們要嘛壞、要嘛笨、要嘛兩者兼具,我們是否可以忽視他們?而除了上述演化心理學上的必然之外,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你所相信的可能會造成事實上的改變(EX:安慰劑效應),有一個實驗是告知參與實驗的男士電話中的女性是漂亮的,此時他對待她們的態度、談吐就會與被告知對方相貌普通時不同,進而造成對方的行為不同,促成良性循環。簡言之,如果你將他人視為聰明、有想法的,那麼你會是對的; 相反的,如果你將別人視為愚笨的、無貢獻的,你也將會是對的。所以若你希望組織內的每個人都表現出他們最好的一面,那麼你必須要先相信他們是聰明、有貢獻的,一旦你真心這樣相信,你不只是能改變自己,同時也能改變別人(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會在演講的一開始,勉勵與會的人要相信世界需要他們的才能,他們將會帶來貢獻)。

要改變他人的第一步是先尋求理解他人,因為唯有如此你才能夠發自內心去尊重他,認為他和你一樣的聰明、富有創造力,而不只是單純的將對方視為「異議者」。

對於那些懷疑者,講者認稱組織中的懷疑者為「懷疑派鬥士(Champion Skeptic)」,她認為他們是有智慧、深思熟慮、廣泛思考的人,如果所有人都同意你的想法,那麼你就不會看到這件事的另外一面,很可能代表你想得還不夠深入、多元,可以指派落後者懷疑派鬥士的角色,他們的工作便是在深思熟慮後提出尖銳的問題(有點類似「魔鬼代言人」),領導者必須學習專心聆聽他們的想法,向他們學習。

Myth #5:You're a smart person, so you don't need help from others. After all, it's YOUR idea!

結束了研討會,自認帶著先進的觀念來到了組織、照著我說的做就好了,的確很常有人這樣認為,實際上,如果沒有人與你同行,那麼在組織變革推動上你就一無所知, 你所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讓人們圍繞在你身邊,此時最有力量的一句話就是「我一個人做不到,有些事我不明白,有件事我辦不到,我需要你的幫忙」,消化過後,我想這邊 Linda 的意思是,當談到組織變革,每個組織都是不同的,所以並沒有「必定成功的標準作法」,每一個微小的前進都必須仰賴組織內成員提供線索,每一個支持都是寶貴的,而如果你真的獲得他人的幫助,別忘了誠摯的跟他說聲「謝謝」,道謝應該要把握:真誠、即時、描述細節以及造成的正向影響

感恩的人有更多能量、更樂觀、更容易從失敗中復原。

我從這篇演講中獲得了很多,感謝 Linda,希望你也是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敏捷的世界需要一聲驚嘆 - AHA Manifesto(上)

前言 上週二參加了一場預先不太清楚主題是什麼的 分享會 ,是由一位敏捷社群的大大邀請的,這次的活動有幾點引起我的興趣: 名額極為限量,主辦單位想排除掉一些已經聽過類似主題的人,把機會讓給沒聽過的,感覺機會非常難得。 活動禁止拍照、錄影、錄音(後面結語時例外)。 活動介紹頁不斷的提到 AHA 這個沒聽過的詞彙,網路上也查不到。 在介紹的末尾寫到:「本次分享不太適合大公司的螺絲釘員工、只願意沉溺於技術細節的工程師、只浮於抽象層面不願意解決實際問題的老司機、自己不改變只想改變別人的Change Agent。」 上述的種種吊足了我的胃口,而且門票只要 300 塊,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便心一橫決定去聽看看。 由於時值下班尖峰時間,當天我大概晚了十分鐘入場,一坐下就感受到這場講座與眾不同之處,講者 Daniel 是一個能量四射的天才,而且場子並不大(大概 30 多個人),所以他和台下的互動非常頻繁,大概是講五句話就會問台下一個問題的狀態,一般來說台下聽眾都會和講者有一段距離,所以這種問答往往只有小貓兩三隻,更慘一點就自問自答,但 Daniel 透過他對講題的熱情,還有逗趣的反應(BTW 台下似乎有很多人認識他), 在過程中你會不自覺感染他對於自己在做的項目 - G2Rail.com (一個提供多國鐵路票券的訂票網)的熱情,很自然的試著回答他的問題,隨著他熱情的分享很自然的將他三年來如何迭代演進這個網站的歷程很生動的走過一遍,最後半小時再聽他總結從這些裡面獲得的 AHAs,高潮迭起,整個過程 3.5 小時(從 6:30 一路講到 10:00 )幾乎沒有人起來上廁所,講師也沒有要中場休息的意思,是我人生中罕有的聽講經驗。 講座內容 他講了什麼?我覺得用簡單的話來形容是「一個有快速程式實作能力的商業駭客,如何駭入鐵路票券販售的商業空隙」,如果按照一般的分工,應該會有 PM、UI 設計、前後端工程師,甚至是做系統架構的人,還有客服人員、使用者資料分析師負責接收反饋意見,但在 G2Rail.com 這些事情全給 Daniel 包辦了,兼之他又是創辦人之一,有足夠的決策權,每天都可能有新資訊進來、新的領悟、新的想法產生、新的功能上線,所以他在過去這三年的迭代有多快,學到的東西會是一般正規團隊的幾倍速可想而知,而所謂 AHA 一詞其實就是

敏捷的世界需要一聲驚嘆 - AHA Manifesto(下)

究竟新創公司應該維持怎麼樣的節奏最有利於創新?最後的結語更加精彩,是 Daniel 這三年創業在不斷嘗試中歸結出的心法,我想對於每一個產品人、商業策略制定者,乃至於工程師都很有幫助: AHA Inhibitors(抑制創新的因素) Prediction & Perfection:過早試圖預測與最佳化、加入很多 KPI 和 Metrics(衡量指標)、加入很多組織架構,這些都會讓事情變得不好玩,Daniel 的玩法是有了想法要搞獨奏,不依賴他人能力、自身快速迭代,他稱之為「Playful Solo」,就像一個人在獨奏某樣樂器似的那樣忘我,當然啦,我覺得這點會隨著組織狀況和個人能力不同而不同,一個多元能力的人要搞獨奏容易,但一群人要同時進入這種狀態,能一同往好的方向創新,那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但不論組織大小如何,就個人經驗來說的確過度預測和最佳化多半只是為了讓自己安心而已,並不能為事情帶來實質幫助(還記得 之前這篇 寫的暑假計畫表嗎?)。 Knowledge Shield:這邊指的是組織中有太多的專家,他們對於某項東西已經太熟了,以至於對任何創新的點子都多少帶有成見,讓一些想法在萌芽階段就被各種抨擊打掉了,所以他認為組織中應該要有專家 / 創新者的平衡,不具備專業但具備研究辦法的人是很需要的。 Concrete Reasoning:要有推論,但不要鑽牛角尖,決定論也會扼殺創意。 Velocity vs Speed:追求速率的同時要看看是否在正確的方向上,否則速度再快,方向錯了也無濟於事,去思考看看你的工具箱中是否有不同維度的工具,而不是用人工去拼,如:把 Jenkins 自動部署轉個彎,便能自動化生成多國語言文章。 AHA Manifesto(創新宣言,仿敏捷宣言格式 XD): Trivial & Detail over Big & Abstract:瑣碎的具體細節 勝於 大且抽象的概念,捲起袖子去做很多具體而微小的事,不要整天吹高大上的概念。 Continuous over Do It Once:連續性的執行 勝於 一次做完(他會一件事先做一點,想一陣子再做一點,很像敏捷的小量快速迭代),做很多重複且具聽的事。 Shortage over Abundance:匱乏 勝於 豐裕(窮會逼你想到變通方法,有錢人

[演講摘要] 組織變革中的模式與迷思(上)

這禮拜在回顧之前 Agile Summit 2019 的影片時,無意間注意到 Linda Rising 的演講( 視頻連結 ),講題是 "Myths and Pattern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圍繞組織變革的迷思)",我對這類的主題非常感興趣,聽了五分鐘就決定應該要好的聽完並寫一篇文章來摘要。 引言: 千萬不要覺得你老了,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因為這個世界需要你的才能,需要你的貢獻。 這篇演講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是作者借鏡 Design Pattern 的觀念,將組織變革中常見的問題歸納成一個個反覆出現的 Pattern(模式),嘗試用社會心理學、影響力理論、演化心理學...等科學理論,徹底剖析複雜的組織行為,為我們這種半路出家,時刻面臨實戰的領導者帶來了很好的參考資料,以下是我這次的心得紀錄: 首先,為什麼要界定 pattern? Linda 的原文對 pattern 給了以下定義: Pattern:Giving a name to a common problem with a known solution means we can have a conversation about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using the names of the patterns. 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大致上是將問題的表象細節剔除後,會發現很多問題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而這個共通的模式我們便可稱之為 patttern,基於對這個 pattern 的共同認知來討論,而我們針對這個 pattern 討論出的解法,基本上就適用於所有此 pattern 的問題,往後遇到時就不必重複造輪子,計算機科學裡的 Design Pattern 便是這樣的效果,其他領域像是軟體架構、介面設計、敏捷開發... 等,也都有歸納出一些常見的模式。至於 Myth 的定義: Myth:Something we believe that isn't true. 組織變革中那些反覆出現的模式以及我們常見的迷思,先界定完講題後,接著再往下講。 要促成組織改變,我們可以借助什麼學門? Linda 的代表作「擁抱變革( Fearless Change )」,不是一本技術書籍(原本作者以為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