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演講摘要] 組織變革中的模式與迷思(上)


這禮拜在回顧之前 Agile Summit 2019 的影片時,無意間注意到 Linda Rising 的演講(視頻連結),講題是 "Myths and Pattern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圍繞組織變革的迷思)",我對這類的主題非常感興趣,聽了五分鐘就決定應該要好的聽完並寫一篇文章來摘要。

引言:千萬不要覺得你老了,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因為這個世界需要你的才能,需要你的貢獻。

這篇演講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是作者借鏡 Design Pattern 的觀念,將組織變革中常見的問題歸納成一個個反覆出現的 Pattern(模式),嘗試用社會心理學、影響力理論、演化心理學...等科學理論,徹底剖析複雜的組織行為,為我們這種半路出家,時刻面臨實戰的領導者帶來了很好的參考資料,以下是我這次的心得紀錄:

首先,為什麼要界定 pattern?

Linda 的原文對 pattern 給了以下定義:
Pattern:Giving a name to a common problem with a known solution means we can have a conversation about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using the names of the patterns.
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大致上是將問題的表象細節剔除後,會發現很多問題在本質上是共通的,而這個共通的模式我們便可稱之為 patttern,基於對這個 pattern 的共同認知來討論,而我們針對這個 pattern 討論出的解法,基本上就適用於所有此 pattern 的問題,往後遇到時就不必重複造輪子,計算機科學裡的 Design Pattern 便是這樣的效果,其他領域像是軟體架構、介面設計、敏捷開發... 等,也都有歸納出一些常見的模式。至於 Myth 的定義:
Myth:Something we believe that isn't true.
組織變革中那些反覆出現的模式以及我們常見的迷思,先界定完講題後,接著再往下講。

要促成組織改變,我們可以借助什麼學門?

Linda 的代表作「擁抱變革(Fearless Change)」,不是一本技術書籍(原本作者以為是用技術型解決方案和想法),裡面的內容和下列三個主題有關:
- 社會心理學:關於人在群體中的行為表現。
- 影響力策略:在群體中每個人都需要影響力(技術人員也需要影響力)。
- 演化心理學:經過數十萬年演化出某些特徵和特質,我們難以改變,這些特質在過去代表生存,是為了更好的演化,這造就現今的我們,你無法改變它,只好了解它、尊重它進而利用它,不要和本能對著幹,這對我是非常重要的啟發。

Myth #1:Smart people are rational.

看看在古典經濟學中的「理性」一詞定義:在面對每個選擇時,把好處和成本加權總和後再據此做決策。事實上通過研究發現人不是理性的,人擅長的是在做完一件事後,編造出理由去解釋它,但該理由並非當初真實的理由,這個過程稱之為「合理化(rationalization)」。邏輯上,編造出理由好讓我們相信那就是當初決策的因素(可能有助於維持我們對自我的良好認知),而當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做決定的真實理由,我們就很難聲稱自己是理性的。

如果你想要對世界做出改變,就要忘掉「人是理性」的假設,看看股市就知道,理論上我們應該要買在低點賣在高點,但實際上在股價低的時候人傾向會賣掉,在股價高時人傾向會買進,此人類的直覺恰好和理性決策相反。基於人是非理性的前提,你必須先成為一個佈道者(Evangelist),在沒有任何證明之下你得先相信某個概念,對此感到興奮、開心、熱情,把別人帶進社群裡,大型組織實施改革(甚或是改變自己)不是透過推動巨大的組織變革以及長遠的計劃,而是透過頻繁的小小嘗試,步驟敘述如下(有一點點抽象,請自行揣摩):

從小事做起,只管去做
適時停下來思考,留些反思時間
觀察哪些對你有用(問問如何產生作用)
創造微小的成功,然後再踏出嬰兒般的下一步
非常微小的一步
然後重複以上步驟,一遍又一遍
這就是生存之道
如果不這麼做,你就無法前進
因為你沒有從中學習
嬰兒時我們本來都利用這套方式學走路、學說話
直到我們進了學校就逐漸忘了

Run lots of small experiments, Iterate:
  Just Do it --> Time for Reflection --> Small Successes --> Baby Steps

在講解第一號迷思時還提到了以下這項原則:

Stories are better than facts:人們不會被事實說服,而是被故事說服,我們從石器時代以來就是這樣,針對事實的爭辯只會增加抵抗,而故事能夠增進情感聯繫,情感和分析事實使用不同腦區,前者對一個人的思維影響大,且較容易被影響。所以如果要做出改變,要了解別人的感受如何,從產生共感下手。

本迷思的總結(要在組織中推動變革的原則):

  • Small, simple, fast, and frugal trials or experiments used to Probe, Sense, Respond are the way to evolve.
  • You hope for but cannot plan on a tipping point.
  • It's about learning as you go - therein lies the power of pairing / mobbing - implicit learning

Myths #2:Good always triumphs over evil.

實際上好主意不總是會贏(歷史上很多壞主義贏的時候),我們總會認為自己持有的看法是好的,別人也該如此認為,這邊講了一個實驗案例來說明人的意見有多好被操弄。找兩組人,用同樣的方式介紹一個新想法給他們,其中一組人有食物,而另一組沒有食物,接著再介紹一組壞主意給同樣的兩組人,結果發現獲得食物的那一組人會傾向同意提案,就算那是個壞提案,如果將食物換成沒那麼美味,那麼其效用就會降低,由此得知我們並不擅長客觀評估想法的好壞,但我們很擅長評估食物的好壞,我們對於食物好壞的在意程度更甚於提案本身的好壞。

歷史上的點子勝出並不依靠點子的好壞,而是在於影響力的大小,所以如果有好的影響力策略,即使壞點子也會勝出。

作者的辦公室流傳著一條規律,稱之為 Maria's Rule(瑪莉雅準則):There are very few problems that cake cannot solve.


礙於篇幅,下篇再敘~

相關書籍:

1. 快思慢想(難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為「人是理性的決策者」,但是作者基於科學研究指出並不是。
2. 誰說人是理性的(易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敏捷的世界需要一聲驚嘆 - AHA Manifesto(上)

前言 上週二參加了一場預先不太清楚主題是什麼的 分享會 ,是由一位敏捷社群的大大邀請的,這次的活動有幾點引起我的興趣: 名額極為限量,主辦單位想排除掉一些已經聽過類似主題的人,把機會讓給沒聽過的,感覺機會非常難得。 活動禁止拍照、錄影、錄音(後面結語時例外)。 活動介紹頁不斷的提到 AHA 這個沒聽過的詞彙,網路上也查不到。 在介紹的末尾寫到:「本次分享不太適合大公司的螺絲釘員工、只願意沉溺於技術細節的工程師、只浮於抽象層面不願意解決實際問題的老司機、自己不改變只想改變別人的Change Agent。」 上述的種種吊足了我的胃口,而且門票只要 300 塊,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便心一橫決定去聽看看。 由於時值下班尖峰時間,當天我大概晚了十分鐘入場,一坐下就感受到這場講座與眾不同之處,講者 Daniel 是一個能量四射的天才,而且場子並不大(大概 30 多個人),所以他和台下的互動非常頻繁,大概是講五句話就會問台下一個問題的狀態,一般來說台下聽眾都會和講者有一段距離,所以這種問答往往只有小貓兩三隻,更慘一點就自問自答,但 Daniel 透過他對講題的熱情,還有逗趣的反應(BTW 台下似乎有很多人認識他), 在過程中你會不自覺感染他對於自己在做的項目 - G2Rail.com (一個提供多國鐵路票券的訂票網)的熱情,很自然的試著回答他的問題,隨著他熱情的分享很自然的將他三年來如何迭代演進這個網站的歷程很生動的走過一遍,最後半小時再聽他總結從這些裡面獲得的 AHAs,高潮迭起,整個過程 3.5 小時(從 6:30 一路講到 10:00 )幾乎沒有人起來上廁所,講師也沒有要中場休息的意思,是我人生中罕有的聽講經驗。 講座內容 他講了什麼?我覺得用簡單的話來形容是「一個有快速程式實作能力的商業駭客,如何駭入鐵路票券販售的商業空隙」,如果按照一般的分工,應該會有 PM、UI 設計、前後端工程師,甚至是做系統架構的人,還有客服人員、使用者資料分析師負責接收反饋意見,但在 G2Rail.com 這些事情全給 Daniel 包辦了,兼之他又是創辦人之一,有足夠的決策權,每天都可能有新資訊進來、新的領悟、新的想法產生、新的功能上線,所以他在過去這三年的迭代有多快,學到的東西會是一般正規團隊的幾倍速可想而知,而所謂 AHA 一詞其實就是...

敏捷的世界需要一聲驚嘆 - AHA Manifesto(下)

究竟新創公司應該維持怎麼樣的節奏最有利於創新?最後的結語更加精彩,是 Daniel 這三年創業在不斷嘗試中歸結出的心法,我想對於每一個產品人、商業策略制定者,乃至於工程師都很有幫助: AHA Inhibitors(抑制創新的因素) Prediction & Perfection:過早試圖預測與最佳化、加入很多 KPI 和 Metrics(衡量指標)、加入很多組織架構,這些都會讓事情變得不好玩,Daniel 的玩法是有了想法要搞獨奏,不依賴他人能力、自身快速迭代,他稱之為「Playful Solo」,就像一個人在獨奏某樣樂器似的那樣忘我,當然啦,我覺得這點會隨著組織狀況和個人能力不同而不同,一個多元能力的人要搞獨奏容易,但一群人要同時進入這種狀態,能一同往好的方向創新,那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但不論組織大小如何,就個人經驗來說的確過度預測和最佳化多半只是為了讓自己安心而已,並不能為事情帶來實質幫助(還記得 之前這篇 寫的暑假計畫表嗎?)。 Knowledge Shield:這邊指的是組織中有太多的專家,他們對於某項東西已經太熟了,以至於對任何創新的點子都多少帶有成見,讓一些想法在萌芽階段就被各種抨擊打掉了,所以他認為組織中應該要有專家 / 創新者的平衡,不具備專業但具備研究辦法的人是很需要的。 Concrete Reasoning:要有推論,但不要鑽牛角尖,決定論也會扼殺創意。 Velocity vs Speed:追求速率的同時要看看是否在正確的方向上,否則速度再快,方向錯了也無濟於事,去思考看看你的工具箱中是否有不同維度的工具,而不是用人工去拼,如:把 Jenkins 自動部署轉個彎,便能自動化生成多國語言文章。 AHA Manifesto(創新宣言,仿敏捷宣言格式 XD): Trivial & Detail over Big & Abstract:瑣碎的具體細節 勝於 大且抽象的概念,捲起袖子去做很多具體而微小的事,不要整天吹高大上的概念。 Continuous over Do It Once:連續性的執行 勝於 一次做完(他會一件事先做一點,想一陣子再做一點,很像敏捷的小量快速迭代),做很多重複且具聽的事。 Shortage over Abundance:匱乏 勝於 豐裕(窮會逼你想到變通方法,有錢人...

[演講摘要] 組織變革中的模式與迷思(下)

延續上一篇「 組織變革中的模式與迷思(上) 」,這篇我們繼續來看看有哪些有趣的觀點。 Myth #3:If I just had enough power I could make people change. 第三個常見迷思是 -- 如果我是主管、CEO 那麼我就可以促成別人改變(要是你不敏捷我就解僱你),用威脅的確會造成改變,但僅只是表面遵從(compliance),內心並不相信,無法讓員工真正獻出他的精力、創造力、創意... 等全心投入(commitment)他只是做,因為他必須做。 老闆多半希望員工「投入」而非「遵從」,當你掌握群眾的心,這才是你擁有力量的時候,當員工只是一昧「遵從」,此時用於監督的費用(間接費用)會越來越大,非常貴(例如:微軟在某個時期會為每個工程師配置測試師,軟體維護的費用隨時間過去有增無減),因為人們會假裝做那些你希望他們做的,但實質上並不認同,此時檢核的成本很高。作者這邊提出「與成功有約」一書中的金句: You can buy a person's hand, but you can't buy his heart. His heart is where his enthusiasm, his loyalty is. You can buy his back, but you can't buy his brain. That's where his creativity is, his ingenuity(獨創性), his resourcefulness(機敏). 你無法透過「遵從」得到上述這些。要讓一個人完全投入,你得要解釋  新觀念對他個人有什麼好處  才行。採用新觀念時,群體會分成五類人,採用時機不同: 1. Innovators(2.5%):This is new so it's cool.  --> 那些一開始就非常喜歡新概念的人。 2. Early Adopter(13.5%):It's interesting, but I want to learn more.  -->  具開放態度,要看過提出的證據和事實、誰採用過,再來決定是否跟進。 3. Early Majority(34%):I want to know what o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