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週受朋友之邀到某知名企業做敏捷文化的分享,雖然只是企業內部的內訓課程,人數並不算多,但能藉由這個機會整理一下近三年來接觸的敏捷相關知識,又能了解大企業內部導敏捷遇到的困難點,我其實滿期待的,為了準備這次分享,六月以來讀了大量的參考資料以及參與了幾次敏捷社群的聚會,慢慢在腦中建構了和那些不同於我平常工作所熟悉的例行性會議(如:Daily Scrum、Sprint Review、Sprint Planning、Retrospective...等)的幾個核心信念,分別是:價值導向、自組織團隊、快速迭代與調整、實際互動,其中我特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快速迭代與調整」這點,而之所以會產生深刻的印象,是因為七月底的去聽的一場演講 -- David Tung 董大偉 主講的 Agile work x Agile life,裡面提及的一個新穎的觀念叫做「人生敏捷法」,和我這幾年來對抗拖延所悟出的心法有 87 分像。那些年的暑假計畫
其實長期以來自己都不是那種可以按步就班完成事情的人,小時候每到暑假,大概從國小高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三吧,大多頭一個禮拜家父就便會找我去訓話,大意就是說如果沒有好好規劃這段時間,日子很快就會過去,然後接著就要面對現實的高中、大學聯考,沒有充分準備的話很難考到理想的學校,沒考到理想的學校就會失去競爭力,時間很快就過去,最終會成為漫無目的的大人... 等等,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我終究只能配合來列出一張暑期計劃表,上面就是按日期排列的格子,然後下面列出當日要做的事,一直列到八月底暑假結束,大概就像下圖:
但就實際結果來看,這樣的計畫沒有任何一次真的發揮它的功效,總是第一天完成度最高,接著開始逐日遞減,直到最後和我的實際生活完全脫鉤 XD,當然最終暑假作業還是必須得交出來,但往往都是最後半個月才在趕,暑假作業目的就是設計來讓我們溫習或是預習用的,最後半個月的囫圇吞棗效果其實並不太好,如此一來變成前面的時間沒好好玩到(因為心裡會一直惦記著計畫沒做)後面應付式的學習成效很差的困境。
上述的情況一直延續到於出社會的這幾年,當然非得做的事情會趕在 deadline 之前做好,但對於那些長期來說真正重要的、沒人監督但自己想做的計畫,總是「計畫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於是我這幾年來一直在不斷摸索如何能夠規律的每天做一點事情的方法論,利用平時下班時間或週末不斷實驗著,直到年過 35 才漸漸覺得對自己好像更有掌控力一些,卻一直沒有形諸於文字,直到我遇到了 David 的那場演講...
1. 設立目標與指標:首先得先決定你想達成的事,並且好好的思考領先指標是什麼,領先指標就是一個透過努力可以改變的數值,只要努力提升此數值便可讓我們越來越接近目標,例如假設你要將體重控制在建議範圍,那麼每天的運動量就是一個領先指標,但像是體重降低 5 公斤則是落後指標(領先指標為因,落後指標是果)。
2. 決定短期迭代計畫並在終了時檢討:一樣是訂計畫,但不同於我剛說的漫長暑假計畫是一次訂兩個月,這邊希望你的迭代縮短,可能是兩週、一週,甚至一開始比較沒把握我覺得訂一天也行,敏捷的魔力就發生在這個「短」,因為短,所以情況變得可預期且易聚焦,兩個月內可能有太多變數(你不知道什麼插斷計畫的突發狀況會發生),時間長也容易讓淺意識裡產生一種「反正時間這麼多,我耍廢一兩個小時無所謂吧」的心態,如果把時間縮短成一天,掌控度會變高,懶散的意識則會大幅降低。
再來,本來大而模糊的總計畫(一次要承諾 60 天),變成一個小而具體的小目標,而且你知道只要撐到這次週期結束,就可以有檢討、調整的空間,讓下次的迭代能更訂出更切合執行現實的目標,僅是這個持續改善的動作,就足以讓敏捷和以往只是把大計畫拆成小目標的行為產生本質上的不同。
3. 開始滾動:一旦跑了幾次迭代,每次達成迭代目標時取得的「小贏」,都會產生鼓舞,持續的行動也會產生很大的掌控感(不論是對自我或對外在環境),這時候再利用建立習慣的心理學,給自己適當的獎勵,讓大腦加深這個習慣迴路,當然啦,有時如果獎勵不是自己給的,而是自己往目標邁進時外界自然產生的那更好,例如:我每天寫部落格那麼讀者的留言或是點讚本身也是一種獎勵,只是說即便在外界沒有給予獎勵時,也別忘了要用自己的左手溫暖右手。
只要透過以上的三個步驟,我們便可以建立聚焦、專注、持續改善的正向循環,讓我們不斷靠近成功,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確實有許多的險阻,有時候可能是來自外部環境,但更多時候阻力可能是來自我們自己,所以敏捷不相信「計畫」,而是靠迭代來持續調整自己,面對變化,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每次迭代後的自省,透過自省,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訂的目標錯了,可能會發現計畫的事項太大太難,但總之你透過自省找到阻礙進度的真正原因了,接下來只要持續改善,成功(廣義的)就會離你越來越近。
我看過一些完美主義的朋友,非得等到作品做十足的完美才推出,因而造成相當大的延遲,(有的甚至從未推出),然而站在敏捷的角度,其實這樣的完美就只是一種幻象,你喪失的是無數次透過迭代蒐集到真正經驗的機會,而這些就只有捲起袖子、把手弄髒,實際做出一點什麼給人看看才有機會,等到那時才是真正的開始。
敏捷就是無敵風火輪
好,講了那麼多故事,我們來看看 David 的「人生敏捷法」可以怎麼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困境,其實只要三個步驟:1. 設立目標與指標:首先得先決定你想達成的事,並且好好的思考領先指標是什麼,領先指標就是一個透過努力可以改變的數值,只要努力提升此數值便可讓我們越來越接近目標,例如假設你要將體重控制在建議範圍,那麼每天的運動量就是一個領先指標,但像是體重降低 5 公斤則是落後指標(領先指標為因,落後指標是果)。
2. 決定短期迭代計畫並在終了時檢討:一樣是訂計畫,但不同於我剛說的漫長暑假計畫是一次訂兩個月,這邊希望你的迭代縮短,可能是兩週、一週,甚至一開始比較沒把握我覺得訂一天也行,敏捷的魔力就發生在這個「短」,因為短,所以情況變得可預期且易聚焦,兩個月內可能有太多變數(你不知道什麼插斷計畫的突發狀況會發生),時間長也容易讓淺意識裡產生一種「反正時間這麼多,我耍廢一兩個小時無所謂吧」的心態,如果把時間縮短成一天,掌控度會變高,懶散的意識則會大幅降低。
再來,本來大而模糊的總計畫(一次要承諾 60 天),變成一個小而具體的小目標,而且你知道只要撐到這次週期結束,就可以有檢討、調整的空間,讓下次的迭代能更訂出更切合執行現實的目標,僅是這個持續改善的動作,就足以讓敏捷和以往只是把大計畫拆成小目標的行為產生本質上的不同。
3. 開始滾動:一旦跑了幾次迭代,每次達成迭代目標時取得的「小贏」,都會產生鼓舞,持續的行動也會產生很大的掌控感(不論是對自我或對外在環境),這時候再利用建立習慣的心理學,給自己適當的獎勵,讓大腦加深這個習慣迴路,當然啦,有時如果獎勵不是自己給的,而是自己往目標邁進時外界自然產生的那更好,例如:我每天寫部落格那麼讀者的留言或是點讚本身也是一種獎勵,只是說即便在外界沒有給予獎勵時,也別忘了要用自己的左手溫暖右手。
只要透過以上的三個步驟,我們便可以建立聚焦、專注、持續改善的正向循環,讓我們不斷靠近成功,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確實有許多的險阻,有時候可能是來自外部環境,但更多時候阻力可能是來自我們自己,所以敏捷不相信「計畫」,而是靠迭代來持續調整自己,面對變化,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每次迭代後的自省,透過自省,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訂的目標錯了,可能會發現計畫的事項太大太難,但總之你透過自省找到阻礙進度的真正原因了,接下來只要持續改善,成功(廣義的)就會離你越來越近。
結語
人生短短幾個秋,雖然我們天生的資質和出身各有不同,但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想完成自己想做的事,要是被自己的惰性拖延了,就很像手腳被綁住一樣苦惱,上述的敏捷方法和我經過漫長時間自我摸索出的結論不謀而合,而那次分享的最後,David 送了我們一段話作為整場的總結,對我來說如同天啟一般,聽過就忘不了,在文章最後也分享給各位讀者,希望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過去已經消失,未來根本還不存在,為了過去懊悔沒有意義,對未來做過多的計畫不切實際,你真正能掌握的,只有今天而已— 阿德勒
我看過一些完美主義的朋友,非得等到作品做十足的完美才推出,因而造成相當大的延遲,(有的甚至從未推出),然而站在敏捷的角度,其實這樣的完美就只是一種幻象,你喪失的是無數次透過迭代蒐集到真正經驗的機會,而這些就只有捲起袖子、把手弄髒,實際做出一點什麼給人看看才有機會,等到那時才是真正的開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