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斯斯有五種,組織中成員的行為也是


組織中有形形色色的人,而領導者想藉由管理方法影響他們,將他們轉化為「追隨者」,有沒有一套較有系統性的作法呢? 寧老師的管理課中提出了一套稱之為「追隨者表格」的工具,其基礎是管理學者羅伯特.凱利採訪了大量的領導者和追隨者之後,總結出的一種視覺化分析圖表,這個圖表並不複雜,只用了兩個維度:
  1. 積極度:追隨者是否積極,積極的追隨者可以全部身心投入到組織中,有很強的工作主動性。
  2. 批判性思維:追隨者是否有批判性思維,一個人判斷問題時能有效的搜集訊息,邏輯清晰、思考周全; 在討論解決方案時,能態度公正,思維縝密,通盤權衡利弊。
用這兩個維度便可展開一個二維的平面(如下圖),也將追隨者切分成了五種型態,道盡了組織裡面的眾生相,分別是「有效追隨者」、「循規蹈矩者」、「不合群的追隨者」、「被動的追隨者」、「實用主義生存者」。


更進一步的說明以上這幾種追隨者:

第一象限 - 有效追隨者:有效追隨者是領導者最值得依賴的對象,他們能積極的投入在組織的目標中,但同時他們又具備批判性思維,故能對目前的作法進行獨立客觀的分析、敢於發表不同意見,並敢於擔當,對組織的目標負責,理論上若一個組織有越多的有效追隨者,那麼這個組織就會越高效,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來,領導的目標就是要創造更多的有效追隨者。現實當中組織裡這樣的人通常不會太多。

第四象限 - 循規蹈矩者:要成為第一象限其實不容易,大部分的人態度積極,但沒有太多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落在上圖的第四象限,也就是循規蹈矩者,表現出的特徵是唯命是從,也可以說是盲從者。 

第二象限 - 不合群的追隨者:另外有一群人他們雖然具有批判性思維,但態度消極,有時候這種消極的態度甚至會影響到他人,對士氣造成一定的破壞性。
 
第三象限 - 被動的追隨者:態度既消極,也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的下屬基本上只能視為「人力」,和機器人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這類的下屬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調整,收到的成效很可能也有限,領導需審慎為之。

原點附近 - 實用主義生存者:這類人很有意思,在上述四象限的圖上,有一群人既的積極性和批判性都在原點附近打轉,稱為實用主義的生存者,對這群人來說,在組織內生存是最高要務,而非聚焦在組織目標,所以他們不論在積極性和批判性上都不會展現出明顯的傾向,總是看著情勢來表態(太過積極可能會引起同事的反感、太過不積極可能會引來上級的關注),所謂「棒打出頭鳥」正是這群人奉為圭臬的警語。這類人的表態總是有背後的政治因素,見風使舵、逃避風險是他們的特點。

這套工具的用法是將積極性和批判性思維拆分成數個因素的加權總和,例如(僅為舉例,每個人的看法不同):
  1. 影響積極性的因素有 出勤正常(20%)、上下級關係(20%)、人際關係(20%)、學習進步(25%)、主動承擔責任(15%)。
  2. 而衡量批判性思考的因素有 訊息蒐集力(20%)、訊息詮釋力(20%)、 邏輯推論力(20%)、總結力(20%)、態度公正(20%)。

用以上的計分項目,將每個下屬的「積極」與「批判性思維」分數計算出來(每一項滿分為 10 分),標定在座標軸上(座標軸的原點是 5,5),當然最棒的追隨者是在第一象限,對於那些落在第二象限的不合群追隨者,要怎麼樣才能提高他們的積極度(往右推)?對於落在第四象限的循規蹈矩者,要怎麼才能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考(往上推)?對於那些在原點游移的人,要怎樣盡量讓他們往右上方移動? 思考這些問題,並主動出擊時,就是往有效領導者邁出一步了,且這張表不是用過一次就丟,可以持續隨現況微調,花一次功夫來整理很值得。

就我自身的經驗,循規蹈矩者多半是因為資歷尚淺,光是消化其日常工作就已經忙得焦頭爛額,或是本身不具備批判性思考的技能,如果只是需要一個認真的人完成工作,這樣的人當然沒什麼問題,若公司有餘裕時可以再試著舉辦內訓來導入相關的觀念即可(甚至可以舉辦工作坊讓迫使他們去思考)。

實用主義生存者則是組織文化的警鐘,如果高於一定比例,那麼領導者就得反思一下是否過度的濫用強制權力了,畢竟一個好的組織應該是有更高要達成的使命才是,如果成員大多的表現都只是為了在組織生存下來,那麼幾乎可以預言領導者的智識就是組織的天花板,這組織終究做不大,因為成員不敢有任何更突出的表現。

不合群的追隨者(具備批判性思維但表現得態度消極)比較麻煩,往往是因為曾經在組織中發表批判性意見但沒有得到滿意的回應,心態慢慢劣化而成,這群人在組織裡以「先知」的架勢存在著,他們用自己總結出的一套規則試圖解釋組織內發生的一切, 遇到積極的同事,會試圖以其負面論述試圖影響他們(有點像螃蟹效應),好比:「哎唷,你做這麼多老闆也不會看到啦!」、「哎唷,你也不掂掂自己斤兩,這件事沒有經理的首肯是不可能做的啦!」,這類人會對組織給出負面結論大多是基於一定的親身經歷,究其根本,可說是下屬和領導看問題層次不同產生的認知落差,批判思考也有深度與廣度的差異,然而與其一昧壓制住這些潛伏的負面觀點,不如找機會約他進行懇談,並展現「積極傾聽」的技巧,在消化完其意見後以具體的改進行動項作結,讓下屬感受到他的聲音有被領導重視,贏回他的信任。

當然,現實當中存在怎樣都無法弭平的價值觀差異,抑或是該員回去依然持續散播負面觀點(代表公司無法挽回他的信任),此時有幾個原則可把傷害降至最低:
  1. 找當事人懇談,說明他已在觀察名單,並給出具體希望他配合的事項,聲明若在期限內仍無法改善只好請他離開。
  2. 與幹部同步這件事,並授權他們在各部門視情況提及這件事。
  3. 若該員真的離開,離開後召開會議,與所有成員說明事件始末與組織的價值觀,確保大家都接收到。
說到這,我特別喜歡某本書上的一句話,分享給各位:

當你不清楚自己的信念,任何事物都會產生爭議,每件事都是可以辯論的。但當你對某個信念的立場堅定後,自然就能做出決定了。

組織管理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有的只是取捨,雖然開除員工看起來是對戰力的折損,但如果衡量到組織長遠的文化發展,不合群追隨者的問題還是遲早要解決。

既然我們想要會動腦、有批判性思考的人才,他們就不可能只乖乖做事,不對自身面臨到的問題、組織中的矛盾提出批判,所以心態健康的領導應該把每次成員提出的批判當成是重新審視信念(或作法)的機會與再一次和成員溝通的機會,組織的最終使命沒有人比領導更曉得,只有不厭其煩的透過各種場合去傳達,並在一次次的討論中打磨出的結論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成員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內化成行事的準則,當認同組織使命、溝通渠道順暢、組織使命和個人職涯發展高度交疊時,賓果!你把部屬變成了有效的追隨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敏捷的世界需要一聲驚嘆 - AHA Manifesto(上)

前言 上週二參加了一場預先不太清楚主題是什麼的 分享會 ,是由一位敏捷社群的大大邀請的,這次的活動有幾點引起我的興趣: 名額極為限量,主辦單位想排除掉一些已經聽過類似主題的人,把機會讓給沒聽過的,感覺機會非常難得。 活動禁止拍照、錄影、錄音(後面結語時例外)。 活動介紹頁不斷的提到 AHA 這個沒聽過的詞彙,網路上也查不到。 在介紹的末尾寫到:「本次分享不太適合大公司的螺絲釘員工、只願意沉溺於技術細節的工程師、只浮於抽象層面不願意解決實際問題的老司機、自己不改變只想改變別人的Change Agent。」 上述的種種吊足了我的胃口,而且門票只要 300 塊,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便心一橫決定去聽看看。 由於時值下班尖峰時間,當天我大概晚了十分鐘入場,一坐下就感受到這場講座與眾不同之處,講者 Daniel 是一個能量四射的天才,而且場子並不大(大概 30 多個人),所以他和台下的互動非常頻繁,大概是講五句話就會問台下一個問題的狀態,一般來說台下聽眾都會和講者有一段距離,所以這種問答往往只有小貓兩三隻,更慘一點就自問自答,但 Daniel 透過他對講題的熱情,還有逗趣的反應(BTW 台下似乎有很多人認識他), 在過程中你會不自覺感染他對於自己在做的項目 - G2Rail.com (一個提供多國鐵路票券的訂票網)的熱情,很自然的試著回答他的問題,隨著他熱情的分享很自然的將他三年來如何迭代演進這個網站的歷程很生動的走過一遍,最後半小時再聽他總結從這些裡面獲得的 AHAs,高潮迭起,整個過程 3.5 小時(從 6:30 一路講到 10:00 )幾乎沒有人起來上廁所,講師也沒有要中場休息的意思,是我人生中罕有的聽講經驗。 講座內容 他講了什麼?我覺得用簡單的話來形容是「一個有快速程式實作能力的商業駭客,如何駭入鐵路票券販售的商業空隙」,如果按照一般的分工,應該會有 PM、UI 設計、前後端工程師,甚至是做系統架構的人,還有客服人員、使用者資料分析師負責接收反饋意見,但在 G2Rail.com 這些事情全給 Daniel 包辦了,兼之他又是創辦人之一,有足夠的決策權,每天都可能有新資訊進來、新的領悟、新的想法產生、新的功能上線,所以他在過去這三年的迭代有多快,學到的東西會是一般正規團隊的幾倍速可想而知,而所謂 AHA 一詞其實就是...

成為讓部屬願意追隨的上司 - 重點摘要(上)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偷得浮生半日閒,利用這個連假讀完了一本領導力相關的書籍,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想法。 開始動筆寫這個網誌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要加強自己的管理能力(某個 OKR 目標),利用每週一篇文章的壓力強迫自己去閱讀、思考,進而將思考之所得用在工作崗位上,但要如何評量自身管理能力是否有進步呢?預計是透過問卷的方式,發給所在部門的同事做前、中、後評測,用各階段的得分來觀察領導能力是否有提升。 至於問卷本身要怎麼設計,這是一件讓我從八月開始就苦惱的事,希望能盡可能拋開主觀意識,同時又盡可能涵蓋到「管理」的代表性面向,同時又具有參考價值,但對於現階段的我來說,就是因為本身不具備全面對管理的知識,所以才要透過寫網誌強迫學習,但在尚未學習完成前又要對於如何評量學習成效給出一個盡可能客觀的方式,這就有點像對物理一知半解的學生要自己決定如何評量自己的物理程度一樣,故對於定題目如何定得全面我一直拿不定主意,直到無意間翻到好幾年前買的「成為讓部屬願意追隨的上司」這本書,讀了書中的幾篇後覺得裡面描述的好的領導者的樣子滿符合我心中的理想型,而且作者 岩田松雄 曾任 ATLUS 、 TAKARA 、美體小舖、星巴克的社長(或 CEO),每一次都創造了不凡的成績,還被 從 UCLA 商學院 37,000 名畢業生中選為「100 Inspirational alumni」的殊榮,說他是一位足堪借鏡的領導人絕對當之無愧,何不利用一點閒暇時間整理出書中提及一個領導者重要的特質,用這些來當成一把量尺呢?想到這裡,過去這週的工作便展開了。 當然,領導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派別,首先從書名就知道,作者是主張「讓下屬自然而然想要追隨」的那一種,和「寧向東的管理學課」所提及的「不濫用強制權力,多用專業和個人魅力」屬於類似派別,不同的是本書作者更強調的不是個人魅力,而是透過一種「向善的意念」,好好管理自己、做好日常工作、處處為組織和下屬著想,自然而然累積成績和同事的信任感,進而成為眾人推舉的領導,這樣的類型不要求領導者玉樹臨風、能言善道、長袖善舞,只要持續精進、自我要求、廣結善緣,時間一久,就會散發出一種沈穩厚實的力量,讓人信服,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摘要。 Ch1. 眾人「情願追隨」的領導者魅力 領導即是服務 ,默默的協助團隊,(作者高三被擁戴成為棒球隊長)。 不論是不是領導者...

敏捷治百病?我只知道敏捷治好我的拖延症

前言 上週受朋友之邀到某知名企業做敏捷文化的分享,雖然只是企業內部的內訓課程,人數並不算多,但能藉由這個機會整理一下近三年來接觸的敏捷相關知識,又能了解大企業內部導敏捷遇到的困難點,我其實滿期待的,為了準備這次分享,六月以來讀了大量的參考資料以及參與了幾次敏捷社群的聚會,慢慢在腦中建構了和那些不同於我平常工作所熟悉的例行性會議(如:Daily Scrum、Sprint Review、Sprint Planning、Retrospective...等)的幾個核心信念,分別是:價值導向、自組織團隊、快速迭代與調整、實際互動,其中我特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快速迭代與調整」這點,而之所以會產生深刻的印象,是因為七月底的去聽的一場演講 -- David Tung 董大偉  主講的 Agile work x Agile life ,裡面提及的一個新穎的觀念叫做「人生敏捷法」,和我這幾年來對抗拖延所悟出的心法有 87 分像。 那些年的暑假計畫 其實長期以來自己都不是那種可以按步就班完成事情的人,小時候每到暑假,大概從國小高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三吧,大多頭一個禮拜家父就便會找我去訓話,大意就是說如果沒有好好規劃這段時間,日子很快就會過去,然後接著就要面對現實的高中、大學聯考,沒有充分準備的話很難考到理想的學校,沒考到理想的學校就會失去競爭力,時間很快就過去,最終會成為漫無目的的大人... 等等,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我終究只能配合來列出一張暑期計劃表,上面就是按日期排列的格子,然後下面列出當日要做的事,一直列到八月底暑假結束,大概就像下圖: 出處: https://christine327324.nidbox.com/diary/read/9785159 但就實際結果來看,這樣的計畫沒有任何一次真的發揮它的功效,總是第一天完成度最高,接著開始逐日遞減,直到最後和我的實際生活完全脫鉤 XD,當然最終暑假作業還是必須得交出來,但往往都是最後半個月才在趕,暑假作業目的就是設計來讓我們溫習或是預習用的,最後半個月的囫圇吞棗效果其實並不太好,如此一來變成前面的時間沒好好玩到(因為心裡會一直惦記著計畫沒做)後面應付式的學習成效很差的困境。 上述的情況一直延續到於出社會的這幾年,當然非得做的事情會趕在 deadline 之前做好,但對於那些長期來說真正重要...